close

這是我2009年一月的一篇文章,現在看起來…到底是有沒有改進?

1106844649.jpg 

這次真是難得的有效率(羞),我本來以為會拖到天荒地老的XD。

Roger的書是看興趣的,看他那麼多年其實對他也滿好奇的,所以了解一下…
基本上是述說他對於專業的態度、堅持以及成長過程,做父母的、做學生、做上班族的人,其實都可以稍微看一下,書不厚,閱讀也輕鬆;附帶一提,一定是因為我哭哭大道看太多,我看書腦子裡都會有他口述的畫面跟聲音=_="(看來我的幻想補完機制越來越強大了),總之,這本書推薦給認識或想認識Roger的人:)

另外兩本《遠見》是看趨勢潮流的(其實我很討厭潮流這兩個字,真的是濫用了…)
配著13日的
《潮流‧設計解密大會》活動,其實可以很明顯的了解到,台灣創意的底層至高階的應用端,政府都不用功。


炒短線真的會是致命傷,不論政府還是人民都是


當各國以長時間培養出來的設計人才發光發熱,我們還是在依靠企業、學校與個人的力量打拼,雖然拼活了一條路,讓國際知道台灣在設計的表現上並不輸給其他國家,不過再這些出名的案例滿天下的同時,國內的環境卻還是一樣糟糕。

不是在攤位名稱報出來有個台灣,政府就該洋洋得意,做什麼都一樣,體育也好,創意也是,台灣之光通常都不見得是政府培養出來的。

揚名國際的是企業,是個人,真的就代表台灣嗎?



其實這兩期《遠見》裡,都有一些類似的概念(正確來說,其實是每期都有,也可能是我解讀的方現不一樣),可惜的是,我覺得政府看不見。

國家的人文素養、環境的養成、基礎的建立,這些說到濫掉的東西,也沒看見有什麼改進

人文素養的養成,是為了讓文化能有更多樣的解釋
環境的養成,能讓整體素質平衡,加上基礎的建立就能讓產業有更好的升級
這套東西,在任何行業都適用


而這些都需要政府做後盾


你知道我知道獨眼龍也知道,政府知道卻沒有腦袋
能不能讓創意人士去做這個腦袋?


在《遠見》271期《創意讓荷蘭跳出來》寫到:
20年前,荷蘭政府就已經投入大筆資金培育設計人才」

荷蘭政府補助基層的設計人員,去養成一個循環的創意環境,讓更多的創意被激發,讓整體國民更重視這塊產業的發展,造就一個鮮明的城市印象與設計風格,然後在向世界各地行銷他們的創意。

聽起來是台灣可以走的路,只是很明顯的,
我們在基礎培養與人文素養上,真的是不足。

當然,為了跟隨世界潮流而跟隨的動作,又怎麼能跟20年累積的設計深度相比?


而在《遠見》272期《大前研一專訪》中,除了必提的經濟、三通及投資的方向外,也有說到
「品牌行銷」的概念,例子是台灣的區域特色,找出自己的特色並與他人作區隔,該怎麼轉型,該賺誰的錢,這些東西,其實就跟銷售創意的方式一模一樣,目的是可以給多少服務,不是現在可以賺多少,這也是所謂的長期投資與方向確立

以大前研一話作擴張引申,其實就是一個充滿創意的環境,
創意不是受限於商品、視覺這些東西,行銷、服務、教學也都是創意,學設計的人做策劃,也不一定會比本家人來的遜色,其實每個人都能提供創意,差異只是有沒有能力或是願不願意去作整體規劃而實現。


在同期《遠見》《台灣史上創新年》文中,節錄出許多精采的台灣創意,並以一新名詞
「軟創新」做代表,說明創新的發生,會從原本產業擴張至週邊服務及日常生活,不再只是商品,是一種行為與感受;軟創新也不在拘泥於原創性上,以「改進」的方式去做創新,藉由改進帶出不同的消費體驗,擴大影響的範圍。

在節錄的內容裡,有改進的創新,也有應用上的創新,也有全新的創意,都顯示出這個小島不是沒有能力,但是這不代表台灣已經充分的在創意上生根,公司可以請設計公司包裝,然而公司本身,卻還沒有對這個環境的創意發展有所改進,應該說是國家的平均「質」還沒有拉上來

該做的是提升基礎與基層環境,讓每個創意在各行各業,都有他的出路,而不是遵循以前的那一套,永遠做代工。



也是同期另篇《創意有攻略,不只靠設計》,講述的就是其中一個基層的創意展現點(很可惜又被濫用了),叫做創意市集,從最早的Campo開始,在幾年後這個名詞就被消耗完了,當然,本篇不是要說市集該怎麼改進,而是要說本篇收錄
米奇鰻農麗FlexibleLovecubbish四位的「行銷方式」,像我下面說的合作是一種,自己跑業務也有,專攻國際市場也有,總之參與這個行業,需要的不光是你的設計作品,還要有商業的腦袋,你才可以在一片茫茫人海中突出。


東西好就會有人要,是建立再大家願意停下來看你的東西前提上,如果前提不在,「行銷」就變的很重要。


●在
《潮流‧設計解密大會》中其實也有提到類似的問題,因為急功近利一窩瘋的不良習性,造就台灣的文化創意產業與創意市集這些「應該」充滿活力與創意的活動,變的越來越平凡,08年Campo決定等市場冷靜在出發,目前轉而對創意工作者設立了Campo BAG,以中間人的角色與創作人合作。



也該結語了,我第一次這麼長篇大論,能看完的人真的要給你一個


我一直認為台灣政府與產業界還不夠重視創意的合作,如果能提供一個穩定的平台,讓創作者能與產業做長、短期的合作,這樣也算是互利的行為,但政府不了解市集的本質,產業也不願意來這裡發掘人才,說起來真的有點悲哀。


●上述的
Campo BAG等很多類似的網站,大部分是做設計的合作,不知道來個整理創意的網站有沒有搞頭?
 有點像與經驗豐富又有創意的策劃人員做各案合作的感覺…算了只是一個想法…


急功近利也表現在兩兆雙星的定位上,這些錢不是拿去培養基層人才、建立更基礎的分類學習,而是拿去生產代工人員,補習班一家接一家的開,公司都開的沒那麼快,這些不知道稱不稱的上人才的人,又該去哪裡?


史明輝、詹仁雄、薛聖棻、王偉忠這些人,是補習班養的出來的嗎?
他們在補習班、學校教室、電視機前面分享的,是他們人生精華的幾分之幾,最後沒有個人的體會能力,又能夠起多少作用?


就算我們有120分的技術力,如果沒有上面這些人,可能連70分都發揮不出來,該培養的,應該是先由人文環境上的感受與素養做起,讓技術輔助創作的過程,而不是追著技術而沒有內容。


別人花20年培養新一代國家觀念,我們要花多久,才能走出這樣的惡性循環?

其實還是自己打拼最快,等到老了我覺得平面設計人員,在台灣還是會跟美工混在一起。


好好累積自己的生活&工作經驗,在來找生命的出路吧XD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ooplus 的頭像
    ooplus

    Ooplus:人生的抽屜。

    oopl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